牧羊  MUYANG


文章
  • 文章
  • 论坛
搜索
首页 >> 文章 >>原创文章 >> 當追求做忠心的好管家(2022年9月3周上午講道)
详细内容

當追求做忠心的好管家(2022年9月3周上午講道)

时间:2023-01-02     作者:李牧师【原创】   阅读
文章内容

經文

路十六1耶穌又對門徒說:「有一個財主的管家,別人向他主人告他浪費主人的財物。2主人叫他來,對他說:『我聽見你這事怎麼樣呢?把你所經管的交代明白,因你不能再作我的管家。』3那管家心裡說:『主人辭我,不用我再作管家,我將來作什麼?鋤地呢,無力;討飯呢,怕羞。4我知道怎麼行,好叫人在我不作管家之後,接我到他們家裡去。』5於是,把欠他主人債的,一個一個地叫了來,問頭一個說:‘你欠我主人多少?’6他說:『一百簍油(每簍約五十斤)。』管家說:『拿你的賬,快坐下,寫五十。』7又問一個說:『你欠多少?』他說:『一百石麥子。』管家說:『拿你的賬寫八十。』8主人就誇獎這不義的管家作事聰明,因為今世之子,在世事之上,較比光明之子更加聰明。9我又告訴你們:要藉著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,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,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里去。10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,在大事上也忠心;在最小的事上不義,在大事上也不義。11倘若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心,誰還把那真實的錢財托付你們呢?12倘若你們在別人的東西上不忠心,誰還把你們自己的東西給你們呢?13一個僕人不能侍奉兩個主,不是惡這個愛那個,就是重這個輕那個;你們不能又侍奉 神,又侍奉瑪門。」

 

引言

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,首先她是主日,其次她是「九一八事變」九十一週年紀念日。

1931918日,日本軍隊以南滿鐵路被毀為藉口,開展侵略行動,正式與中國東北軍發生衝突。由於在北京的張學良多次向東北軍發出「不抵抗」命令,最終導致中國東北三省脫離淪陷。在近代中國史上,這無異於是「國恥」。我們從中看到了什麼?①個人的使命擔當問題;②是否能拋棄仇恨,以史為鑒,學會做負責任的人;③並進而思考作為信徒,我們是否為教會而謹守自守、進行禱告,做神所喜悅的守望者?

在這樣特殊的一天,我選擇的這段經文是來自「三代經課」今日的福音經課。我們從中看到了一個非常難解的比喻。[1] 可以說,這是新約最難解的比喻之一。那麼,我們今天將從這段經文尋求什麼?我們有是否能藉著這段經文,去反省我們的信仰生活,建立起天國人的使命擔當?下面,我們從三個方面切入。

 

一.敘事的情景(背景前提)

顯然,路加福音十五章一節到十七章十節的敘事,基本表現是在同一個場景之內。或者說,這是路加寫作時候編排的同一個場景。因此,本段經文與上一段經文(路十五)相同的敘事情景。只是,前面三個比喻講述的文士和法利賽人(參路十五1-3),強調他們沒有體貼神的心意,不明白救恩的含義;而這個比喻則是對門徒訴說(v1),要求他們必須做忠心的僕人。當然,文士和法利賽人仍然是在場的,這從後方的內容可以看出(參vv14-18)。圍繞整個大段落,路加強調「本分」。管家的本分究竟是如何?這是路加要告訴讀者的信息。路加的觀察表現是,無論你是什麼人,有什麼身份,在神面前都負有相應的責任;總有一天你需要交賬。這方面,我們可以從這個比喻的敘事情景發現。

 

1.宗教領袖們的身份與責任

既然我們已經確定了前提,那麼大致上可以肯定,就這個敘事的情景需要發現:第一,宗教領袖們(文士和法利賽人)是該比喻的藍本。第二,藉此耶穌基督強調真正的忠心是對神無條件順服神。

我們先來看第一個方面——宗教領袖們是這比喻的藍本。關於這一點,就不得不說到以色列人的律法。按照律法規定,以色列人借錢給貧窮的弟兄,不能收取利息(出二十二25;利二十五36;申二十三19)。然而,耶穌時代的以色列富人卻狡猾的規避了這個律法的要求。宗教領袖們為「窮人」——也就是不能取利的人下了定義,認為只要其有「一些常用的必需品」,就不算是這一類人。[2] 如此,借錢取利的事情就變得名正言順。當時,這些有錢人通常假冒偽善,所以自己不願意經手這些事情,而是僱用一些職業經理人——管家,來從事這些交易。這些管家有自由人,也有奴隸;該比喻中的管家,被開除後可以自由離開,說明他是一位自由人。[3] 這些主人通常希望讓自己借利生利,但問題在於他們又必須表現的非常敬虔。所以,把賬務交給一個管家來打理,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。可見,這裡的主人也罷,管家也好,他們都是「今世之子」。

所謂「今世之子」,指那些「不敬虔、未重生的人」。[4] 本處當然是相對於門徒們而論,因為主稱呼門徒為「光明之子」。所謂「光明之子」,當然是指具有永生福分的人。

「今世之子」的特征是什麼?本處強調,他們看中這世界的得失。當然,這個管家表現就是「今世之子」的縮影了——他不想從事體力勞動,也不想通過似乎丟面子的方式生存。這樣的描述是表達,他對於世俗的貪戀是極深。當然,之所以有人告他浪費主人的財物,也充分表明他的日常就是貪愛世界。而從這個管家身上看到的這些情況,就是「今世之子」的樣貌了。

再則,當主人發現那不義的管家所作所為的時候,竟然選擇誇讚這個管家。這樣的表現,也充分說明了這個主人始終還是要牢牢抓住這世界的利益和名譽。關於這一方面的信息,我們留在下方解說。

現在,我們從這個社會現象來分析一下,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什麼?猶太人社會是神權社會,因此宗教領袖們對於大眾具有非常深的影響。因此,這些人如此假冒偽善,實在是由於宗教領袖們的假冒偽善而導致。正如下文提到,「法利賽人是貪愛錢財的……(v14)」馬唐納指出,這些人實際上是利用他們的敬虔,當做一種賺錢的手段。[5] 當主耶穌讲述這個比喻的時候,在場的、具有猶太文化的所有人,都明了主耶穌在講述什麼——乃是強調当时的整個犹太社會都敗壞了!正如前文提到,那個浪子回來的時候,雖然父親欣然接受;但是,哥哥卻極為煩惱。那些看起來是虔誠人的文士和法利賽人,其實根本不是好管家。

其實,那些宗教領袖本應成為好管家。然而,他們顯然為了今世的利益,不願順服神而負軛前行(農夫),也不願意順服神而不從世俗(觉得好像会如丟面子的乞討一样)。表面上,他們看起來如同這個管家一樣的成功,却也如这管家,是一位不義的管家,不忠的僕人。

 

2.主耶穌呼籲猶太人悔改歸正

综上所述,雖然這個比喻是為門徒而講,但何嘗不是在呼籲那時代的猶太人悔改歸正呢!簡而言之,若人懂得為自己眼前的利益來做計劃,怎麼能不懂得為永恆的益處來做打算呢?真信徒,必須學會因敬虔而寧可受損失。

顯然,主耶穌的這個弦外之音,法利賽人是聽懂的。所以,他們聽了這話之後就嗤笑主耶穌。在他們看來,這不過是因為主耶稣自身贫穷而导致的穷人的自说自话而已。他們自己是什麼人?是有錢人,是尊貴人。可是,他們卻不知道。正因為他們存著這種剛硬的心,所以他們雖然为「人所尊贵的」,却「是神看为可憎恶的」(v15)。

 

二.敘事的解釋

現在,讓我們來談談這個文本吧。來到文本,基本的屬靈含義應該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,就是主耶穌強調信徒須學會以事奉神為人生目標。但是,關於這個管家的行為,以及主人對管家的稱贊,實在是我們難解之言了。

 

1.如何理解管家的行為?

我們看到有人控告這個管家「浪費主人的財物」。這裡的「浪費」(διασκορπίζων),本意是指「分散」或「浪費」。馬唐納認為,這裡的浪費更多是強調這管家侵吞了財主的財物,佔為己有。[6] 這行為大家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,畢竟一開始就提到這是一位不義的管家。但是,當主人告訴這個管家,因著他不義的行為,要解僱他的時候,管家的處理方式卻讓人大惑不解。這個管家為什麼在收賬的時候,對原來的債務進行了更改?而主人最終也沒有因此而追討他的問題呢?甚至,最後主人還稱讚這管家,做事是精明的。這個方面,我們究竟該如何理解?

縱觀大多的學者解釋,最為常見的就是這個主人其實是放高利貸的人。即是說,原來的債務中有很大部分是屬於利息。如一百簍油,其中有五十簍則是利息;一百石麥子中,有二十石是利息。即是說,這些欠債的人,本來需要連本帶利的還回來,如今則只需要還上本,利息則被免了。而且,管家做這件事的時候,是把原來的賬本給銷毀了,重新做了賬本。如此一來,他藉著主人的賬務,做了好人。他的目的很清楚,就是希望被主人辭掉之後,會有一個人來收留他。即是說,他要做人情。[7]

不僅如此,巴克萊認為這個管教的聰明之處,更是在於他把這些欠債的人和自己捆綁在了一起。因為,當管家協同他們去破壞原來的賬務,重新製作賬本的時候,這些受益人已經和管家一同處於不法的行為之列。因此,當管家遇到麻煩的時候,這些人則理所應當要成為他的保護傘。[8] 如此,他就有了「攻守同盟」。

並且,我們發現管家和那些欠債的人達成協議的行為,並非以公開舉行會議的方式,而是「一個一個」的叫過來。這「一個一個」(ἔκαστον)所指的是「各個」、「每一個」。即是說,管家與這些欠債者乃是私下、逐個達成了協議。管家意圖之明顯,可謂「司馬昭之心」了。因為,這樣好像保守了主人的秘密,給自己離職之後的退路做了充分預備。

可見,這個管家確實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今世之子;對自己的未來有深邃地計算。

 

2.如何理解主人的誇獎?

問題來了,為什麼主人知道了之後卻沒有戳穿管家,或者追究他的責任?相反的,竟還稱讚他!有學者表示,這是因管家已把原來的賬本銷毀,主人不能拿現有的賬本做更多的事情。

放高利貸的行為本是律法所禁止的,若主人想要保守這個秘密,不被他人戳創,就不能去追究管家的行為;要不然這件事就必然會被公諸與眾。主人若想要繼續保持他作為虔誠人的形象,他能怎麼做呢?如果他否定管家的行為,就等於承認了自己放高利貸,如此也自然而然的失去了敬虔的樣貌——儘管這只是偽裝,但偽裝不正是假冒偽善之人的全部嗎?因此,這主人唯一的方法就是稱讚管家的行為。藉著對管家的稱讚,顯明了主人對敬虔的追求、對公義的追求。因為,藉著對管家的稱讚,等於把放高利貸的問題推給了如今已經「糾正錯誤」的管家。並且,主人可以強調自己之所以辭退管家,正因他之前有這些不敬虔的行為。由此可見,主人稱讚管家的行為,同時解決了二人的麻煩。[9] 儘管,這仍然是今世之子的為善之舉。

當然,季納的意見也是值得我們考慮的。季納認為,當管家豁免大家的部分債務時,已博得了眾人的好感。這個時候,如果主人追究管家的什麼責任,反倒是要引起眾人的不滿。[10] 而這,對於主人的物質利益或敬虔的名譽利益,都是不利的。故此,藉著稱讚這個管家,來緩解自己的尷尬的處境。

我們必須進一步理解主人稱讚的內涵是什麼?馬唐納非常明確的提出,這裡的稱讚可不是針對這管家的狡猾;而是針對這個管家處理應急事件的精明。[11] 曼松提出:「我要為這不誠實的管家精明的行為而鼓掌喝采」和「我要為這精明的管家不誠實的行為而鼓掌喝采」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。[12] 即是說,主人當然不認同那管家,但對於管家的先見之明——為自己鋪好出路表示欣賞。

關於這主人,不能過度解讀。千萬不要把這裡的財主理解成了上帝,然後覺得這種狡猾至極的人,他的行為竟然是上帝所稱讚的。事實並非如此,這裡乃是借用了這麼一件事,來表達主所要表達的內容——要懂得從永恆的視角來應對今日的生活。

 

3.比喻敘事的含義是什麼?

通過這個比喻主耶穌究竟要表達什麼?關於這一點,我們必須圍繞著vv8b-9來看。「因為今世之子,在世事之上,較比光明之子更加聰明。我又告訴你們:要藉著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,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,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里去。」顯然,這句話要表達:許多的今世之子似乎更為有遠見。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教訓。第一,門徒中有很多人是為了眼前而努力。正如出賣主的猶大,為了三十塊錢而已(太二六15等)。又如使徒們在主升天的時候,所顧念竟然不是天國,而是問什麼時候復興以色列國(徒一6)。又如約翰和雅各,祈求主讓他們兩個人一個坐主的左邊,一個坐主的右邊(可十37)。在福音書中,這些描寫比比皆是。可見,這些門徒的焦點在早期是有很大問題。福音要帶給人的是永遠的亮光——永存的帳幕,而非這地上的成功。在聚焦於永恆(未來)這件事上,許多門徒似乎還不如這個不義的管家。今天教會中的信徒,又何嘗不是如此呢?

那麼,我們該如何受造就?下面,我們做一點的小歸納:

第一,真門徒必須認識自己的身份,乃是一位神的管家。管家首要條件就是忠心。[13] 顯然,這管家乃是一位無賴,耶穌基督並不是要我們學習這管家的無賴行為,乃是強調必須認識忠心的寶貴。

第二,真信徒要學習對末後有盼望。人為什麼貪愛世界?為什麼在屬靈的道路上沒有力量奔跑?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把眼光放在了眼下的世界(世俗)。真正得勝的信徒,必須學習把眼光注目永恆。這不義的管家,懂得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,這種思維值得真信徒去反省。[14]

第三,為追求永恆的利益,須甘心損失今世的利益。信徒應當果斷做出正確的選擇——放棄今世的利益。今生的利益是暫時的,有一天會失去效用;而那永恆的利益則存到永永遠遠。信徒在日常生活裡,當為信仰付出更多的時間、更多的精力、更多的錢財。這似乎是損失,在永恆中卻是真價值。[15]

第四,對永恆的認識會影響今世的生活;同理,今世的生活也將影響對永恆的盼望。當一個人著眼於這世界和這世上的事,自然難以得勝。當一個人對永生缺乏期待,自然無法在這世上活出基督徒生命的光彩。

第五,懂得為將來打算的是聰明人,懂得為永恆而活是真智慧人。許多時候,這世界的精明人都會為明天打算,而許多信徒卻忘記了為那光彩的永恆做預備;何其悲哀。我們總以為自己的日子還很長,機會還很多。其實,在你想不到的時候一切可能就都將結束了。

第六,真正的好管家必須忠心。真正的忠心要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建立起來[16] ——在小事上忠心,在大事上也必忠心。所以,不要小看了我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,這一切都關係著你對永恆認識和委身。

第七,學會認識自己,我們是主買來的奴隸。當我們受洗歸入基督,是把自己完全交在主手裡。因此,我們必須曉得,除了耶穌基督再無別的主人了。我們不能一面決志跟隨基督,另一面卻又貪愛世界;「愛世界的,愛父的心不愛他裡面。(約壹二15)」

 

三.敘事帶出的教訓

最後,讓我們來看看本段經文帶出了什麼教訓?對於我們有什麼重要的提醒呢?

 

1.誰是我的主?

這個管家最大的問題在於認不清自己的身份——僕人。要知道,儘管你是管家,似乎在眾僕人之上,但也不過是僕人。這一點對於真信徒而言,也是至關重要的。我們需要認識到自己不過是僕人,才能凡事更忠心服事。

論到認識自己是僕人,就更需要知道誰才是主人。即是說,忠心必須有忠心的對象。對於這管家來說,利益才是他的主。所以,他不惜冒險得罪自己的主人。那麼,我們如何呢?我們是不是也認為今世的利益才是我們的主?我們是否也會因自己的私慾,得罪主耶穌基督?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,究竟有沒有把主擺在首位?

本來,隨著人信耶穌的年日越來越久,應該越來越親近主,越來越明白主的心意,越來越在教會中謙卑服事,興旺福音。然而,有些人隨著信主時間越來越久,反而越來越無所謂,越來越遠離主。如果我們是這樣的光景,就真是失敗的信徒了。求主加給我們力量,讓我們做得勝的信徒。因為,我不是我的主;耶穌才是我的主!

 

2.我今日生活是否向主負責了?

要過得勝的生活,就必須了解生活是向誰負責?丈夫為討好妻子,他的生活就容易以妻子為中心;妻子為討好丈夫,她的生活就容易以丈夫為中心。這管家,為個人利益得失,所以他一切的生活都圍繞自己的得失。那麼,作為信徒我們該如何生活呢?

首先,我們必須確認自己的生活是要向神負責的。即是說,有一天我們要在神的審判台前,為今日生活的一切付上代價;我們稱之為「交賬」。所以,親愛的弟兄姊妹們,我們需要今天的生活上謹慎、警醒。

其次,我們所有的服事,所有的愛,所有的工作,都是為回應神榮耀的、至高的呼召,而不是個人的得失。若我們的服事圍繞著自己展開,那我們就是這不義的管家了。唯獨當我們完全圍繞神的時候,才是真信徒,才是忠心的僕人。

請千萬不要忘記,耶穌基督是我們的主,我們定要為今日的生活,在永恆中面對主自己,並要向他交賬。

 

3.將來的國度我是否有份?

最後一個問題,如果我們確信神是我們負責任生活的根本,那麼就不得不問問自己——神的國我有份了嗎?就是說,我得救了嗎?我已經擁有永生了嗎?一個真正得救的人,應該是勝過世界、勝過罪惡、勝過自我情慾的。就算有偶爾的過犯,在過犯中應當是恐懼戰兢的,有聖靈提醒,並會靠聖靈加的力量去悔改的。不僅如此,我們還需要問問自己,我豐富得救了嗎?我在教會服事中,讓自己的生命越來越豐盛了嗎?人不能滿足於僅僅得救;而是要竭力追求,進入完全的地步(參來六1)。

然而,一個還沒有得救的人,他/她非但不關心自己是否豐富的得救,更是醉心於罪中之樂。對他/她而言,行真理是繁瑣的,是讓人疲憊的。他/她愛這世界,對神和神的道根本就無所謂。他/她無法發熱心,在他/她眼中信仰是可有可無的;但世界和世界上的事,卻是無比重要的。這一切 ,都是因為他們無分於神的國度。

那麼,親愛的弟兄姊妹們,讓我們省察自己:「我」已經與神的國度有份了嗎?如果我們發現自己仍然很迷糊,很軟弱,請悔改歸向神吧!當然,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力量,請向你的牧者們尋求幫助吧!

 

結論

張學良曾經因為自己的任性,讓中國淪陷在恥辱之中。那麼,作為一名信徒,一名神國的管家,你是讓教會得祝福?還是讓教會因你蒙羞?你是一位忠心的好管家,還是一位順服情慾、不義的管家呢?求主幫助我們,讓我們在禱告中靠近主的真理,從而行在真理中,做神忠心的好管家!



聲明:

1.受限於自身裝備,文章錯漏難免,望不吝賜教;

2.拼音打字,常有別字、錯字,望讀者海涵,並留言訂正,先行謝過;

3.若引用或轉載請註明出處,不得用於其它任何商業性等用途,有特別需要請聯繫(cnchengen@outlook.com),謝謝理解與合作;

4.願榮耀歸給神;願造就歸於我們彼此!



[1] (由於受傷臥床等綜合條件所限,本文所有參考均來自網路。筆者未能分辨網頁方是否涉及版權問題,特此說明。)莫理斯 Leon Morris),《丁道爾新約注釋:路加福音》,潘秋松譯(台北:校園,1996),路十六章注釋;網頁(http://www.godcom.net/chajing/New%20Testament/42Luke/42DT16.htm);於2022917日;又巴克萊,《每日研經叢書》(網路資料),路十六注釋;網頁(http://www.godcom.net/chajing/New%20Testament/42Luke/42ET16.htm);於2022917日。

[2] 莫理斯,同前註腳。

[3] 季納等,《新約聖經背景注釋》,劉良淑等譯(新北:校園,2006),路十六注釋;網頁(http://www.godcom.net/chajing/New%20Testament/42Luke/42BT16.htm);於2022917日;又莫理斯,同前註腳。

[4] 馬唐納(William MacDonald),《活石聖經注釋》(香港:活石出版有限公司,2007),路十六注釋;網頁(http://www.godcom.net/chajing/New%20Testament/42Luke/42FT16.htm);於2022917日。

[5] 馬唐納,同前註腳。

[6] 馬唐納,同前註腳。

[7] 詳可見莫理斯,同前註腳;又馬克萊,同前註腳。

[8] 巴克萊,同前註腳。

[9] 莫理斯,同前註腳。

[10] 季納,同前註腳。

[11] 馬唐納,同前註腳。

[12] T. W. Manson, The Sayings of Jesus, (1949), p.292;轉引自莫理斯,同前註腳。

[13] 馬唐納,同前註腳。

[14] 馬唐納,同前註腳;又巴克萊,同前註腳。

[15] 巴克萊,同前註腳。

[16] 巴克萊,同前註腳。

最新评论
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
技术支持: 建站ABC | 管理登录
seo 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