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20250409末日预言时间:2025-04-09 文章内容
马太福音二十四章3-14节:3耶稣在橄榄山上坐着,门徒暗暗地来说:“请告诉我们,什么时候有这些事?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,有什么预兆呢?”4耶稣回答说:“你们要谨慎,免得有人迷惑你们。5因为将来有好些人冒我的名来,说:‘我是基督’,并且要迷惑许多人。6你们也要听见打仗和打仗的风声,总不要惊慌,因为这些事是必须有的,只是末期还没有到。7民要攻打民,国要攻打国,多处必有饥荒、地震。8这都是灾难的起头(“灾难”原文作“生产之难”)。9那时,人要把你们陷在患难里,也要杀害你们;你们又要为我的名被万民恨恶。10那时,必有许多人跌倒,也要彼此陷害,彼此恨恶,11且有好些假先知起来,迷惑多人。12只因不法的事增多,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。13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。14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,对万民作见证,然后末期才来到。”
上个礼拜去了一趟唐山,想起了小时候在教会听道的时候,有传道人说起过唐山。原来,在上世纪76年7月28日,唐山发生了7.8级的地震,然后传道人就因此在之后十数年里不断宣讲说耶稣要来了。自然,2004年印度洋海啸、2008年汶川地震等这些重大灾害发生的时候,总有那么一些人出来宣讲耶稣立刻再来的信息。然而,他们一次又一次信誓旦旦的宣告耶稣立刻就要来临,却一次又一次的落空。为什么会如此呢?我们可以从今日的经文中找到答案。 根据今日的选文,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:第一,本文中心目的是为了提醒信徒要警醒;第二,本文提到的一切现象,都是为了警醒信徒,其实这些现象是历来所常有的,目标便是为了帮助信徒常常警醒;第三,信徒在等待过程中,若失去警醒便容易失落,唯有常怀警醒之心,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;第四,当我们看见这些信息的时候,便要警醒自我在福音的紧迫感上加强。 根据历史考察,我们发现马太福音很有可能是写成于A.D.63-70年之间。这个时候,犹太教正式将基督教会从他们的系统中剔除出来。于是,犹太教对基督教会的逼迫到了一个新的顶峰。更要紧的是,基督教会因失去了犹太教的身份,所以不再有权利免除向罗马皇帝下跪。这样一来,无论是从民间来的逼迫,还是从罗马政府来的逼迫,都变得更强、更密集。基督徒的生活变得更加举步维艰。生活在叙利亚北部的犹太信徒,他们中或有人对于福音信仰产生了动摇之心。就是在这个时候,马太引用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服事的时候,所讲述的这段关于末世论的信息,来勉励他们。相信马太的目标便是要求信徒靠主警醒,并靠着圣灵所赐的力量,忍耐到底。因为得救的恩惠必要临到他们。 在本段叙事中,特别提到地上的圣殿已经不再成为信仰的中心(参vv1-2)。在基督里,他们将要王普天下去遍传基督的福音,教会也要建立带万民之中。基督的福音是关乎万民的,而非单单犹太民族的。因为,根据亚伯拉罕之约的应许,亚伯拉罕的那后裔——主耶稣基督,要成为万国的祝福。尽管,在现实生活中会有很多人跌倒(v10),有很多人为主的缘故被害(v9);但基督从未离弃他们。他们的盼望不再是归向地上的圣殿,而是归向那永恒的、真实的圣殿——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自己。马太的这段叙事,已经明确的宣告了犹太教所期待的末世论的双重期许——弥赛亚的胜利与旧秩序的终结,在耶稣基督里面已经得到了成就。 的确,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教导完全颠覆了犹太教认识,也就是所谓「即时性末世论」——即是我们所熟知的「政治弥赛亚观」或「军事弥赛亚观」。耶稣确定,这末世必有灾难。请注意这里的「灾难」(ὠδίν)一词,原文的含义是「生产之难」;相信在这里是一个比喻,表示有一个极大的、脱离不了的苦难,正如妇人临盆的苦楚一样。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五章3节,也用到过这个比喻。他说:「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,灾祸忽然临到他们,如同产难临到怀胎的妇人一样,他们绝不能逃脱。」由此可见,末世应该是一个过程,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而非一个单一事件。严格说来,我们现今已身处末世之中。也就是说,末世论在新约圣经的叙事中,也是已然而未然的。而在这个已然而未然的末世进程中,信徒从神领受了大使命,就是要殷勤地宣扬基督的福音,让福音「传遍天下,对万民做见证」。唯独当福音被遍传之后,末期才来到。这里的「末期」(τέλος),原文的意思是「结束」、「终止」或「终结」。应该指向这个末世过程的终了。这与前面所提到的「灾难的起头」(ἀρχὴ ὠδίνων)形成了对应。由此可知,战争、饥荒等一切现象,都不是末期的终点,不过是末世的过程而已。正如妇人分娩之时的阵痛,今日世界的一切苦难,也不过是过程中的阵痛而已。那真正的末期,一定是等到福音被遍传天下的时候,才得以实现。 因而,基督徒必须明白,末世的一切苦难人是不能逃避的。在神的主权之下,这是不可抗拒的恩召。保罗也明确指出,在末世凡是立志要敬虔度日的,都会受到逼迫(参提后三12)。另外,从这个解释我们也基本上可以确定,「灾前被提」的理论,应该是不正确的。因此,信徒理当常怀警醒之心,随时准备好迎接基督的再临。 马太的这些叙事对于当日的信徒来说,是非常重要的教训。因为他们的确面临着犹太会堂的驱逐和罗马政府的逼迫,因此这段经文实际上具有双重应验的含义——先是激励犹太信徒要忍耐到底;再是激励末世的信徒要警醒等候。其实,这对于我们而言,也是双重含义的。一方面,这段话语要激励我们过好今日的在世生活;另一方面,也是要我们带着基督再来的盼望信仰基督,哪怕面对身体的死亡也不要恐惧。如此,「忍耐到底」(ὑπομένω)对于我们来说就尤其的重要。亚他那修强调,真信徒从神领受了一个荣耀的信心,这个荣耀的信心便是坚忍之信(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)。就主动层面而言,是信徒在逼迫中的坚守是神的恩典与保守的明证(参腓一6);就被动层面而言,得救本非靠着个人行为,而是神在永恒中的拣选(参罗八29-30;弗一3-5),并基督的受死与复活的代替(参罗四25)——这实实在在是神的恩典(参弗二8-10),人在其中也的确获得了忍耐的恩惠。一语以蔽之,信徒的忍耐是神的恩赐,更是建立在神真道上的圣灵之果(参加五22)。 信徒从神领受的坚忍之信是得救的确据,更是警醒的根源。人不可能靠着自己的意志力警醒,这是堕落之后的人的通病。然而,圣灵所赐的恩惠让人在神的里面有了警醒的生命。并且,本处明确提出,传福音便是警醒的方式之一,甚至可能没有之一。主耶稣在论述这些环境的时候,马太在引用这些论述的时候,都不曾指望通过这些环境来塑造信徒的警醒之心,乃是强调这些不法的事情增多,所以信徒的爱心会渐渐冷淡。而且,有许多的迷信和虚假起来,要俘虏信徒。因此,信徒要靠着神警醒度日,并且依照真理在各样的患难中忍耐到底。而忍耐到底的途径,正是宣讲福音。 通过本段的观察,我们发现信徒宣讲福音,有三重含义:第一,通过宣讲真福音,以坚固自己对神的信。因此,保持传讲福音的人,才能真正坚固的信福音。那些不愿意传讲福音的人,他们往往更容易落在软弱和失败中。第二,通过自己所传讲的福音,来对照这个世代,神国这个世代的虚假;正如约翰所言:「弟兄胜过它,是因为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见证的道。(启十二11)」第三,通过宣传福音,让万民成为基督的门徒,从而以满足神荣耀的预定,便是真正的迎接基督的再来。彼得也明确宣告,基督并不是忘记了、也不是迟到的、更不是被什么事情耽误了,他说:「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,有人以为他是耽延,其实不是耽延,乃是宽容你们,不愿有一人沉沦,乃愿人人都悔改。(彼后三9)」由此可见,传福音才是信徒最好的、最真实的、最有效的警醒操练。 那么,在这末世预言中你是否被警醒了呢?这篇短文将如何影响你之后的追求呢?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