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20250407进耶路撒冷:和平的王时间:2025-04-07 文章内容
马太福音二十一章1-11节:1耶稣和门徒将近耶路撒冷,到了伯法其,在橄榄山那里,2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,对他们说:“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,必看见一匹驴拴在那里,还有驴驹同在一处。你们解开,牵到我这里来。3若有人对你们说什么,你们就说:‘主要用它。’那人必立时让你们牵来。”4这事成就,是要应验先知的话,说:5“要对锡安的居民(原文作“女子”)说:‘看哪,你的王来到你这里,是温柔的,又骑着驴,就是骑着驴驹子。’”6门徒就照耶稣所吩咐的去行,7牵了驴和驴驹来,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,耶稣就骑上。8众人多半把衣服铺在路上,还有人砍下树枝来铺在路上。9前行后随的众人喊着说:“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(“和散那”原有“求救”的意思,在此乃称颂的话)!奉主名来的,是应当称颂的!高高在上和散那!”10耶稣既进了耶路撒冷,合城都惊动了,说:“这是谁?”11众人说:“这是加利利 拿撒勒的先知耶稣。”
照着千古的应许,那弥赛亚真的来了。只是,他降临的时候,人们却不认识他。正如经上说:「他到自己的地方来,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。(约一11)」这种场景让人何其揪心,但他的的确确就发生了。不但如此,就是今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也总是如此看似不经意间,却毫无意外的重复发生在我们的周遭。有些人,虽然经历过神奇妙的神迹奇事,或是自己、或是身旁亲近之人,但总之他们经历过这些神迹奇事。在人看来,他们本应该要更加热心。可事实上,他们似乎更不愿意热心爱主。有时候,就连我们这些旁人都为他们的生命光景感到着急。可是他们,对神的态度始终是那样冷冷淡淡。这的确让人难于接受。 信仰,外表的火热虽不是最重要的,但却也是必要的。正如今日的选段,我们看到了一幅非凡的画面:耶稣基督骑着驴驹,踏入了耶路撒冷的城门;百姓蜂拥而至,在地上铺上了衣服和棕榈,手里挥舞指棕树枝,口中高喊:「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!奉主名来的,是应当称颂的!高高在上和散那!」这一刻,耶路撒冷被荣耀的呼喊声所萦绕,被救恩带来的欢乐所充满。那一刻,人们看到的场景是怎么样的呢?宛如一位凯旋而归的君王,正步入属于他的凯旋门。然而,这一切的一切,却并未照着人间的剧本发展,这属于耶稣的高光时刻,却是为了五天之后的十字架而预备的。是啊,若我们细细思量,就会发现在这里充满了矛盾的场景,早已经做了暗示——哪里有一位凯旋的君王是骑着驴驹进入凯旋门的呢?这位天国的君王,那真正的、唯一的君王,进入耶路撒冷的场景,其实是深具神学含义的。这些,是我们今日在预苦期操练的时候,应当察觉的。 骑着驴驹进入耶路撒冷,这个场景在旧约的圣经中早有预言,出处便在撒加利亚书九章9节。可见,耶稣基督骑着驴驹今日耶路撒冷,乃是照着旧约圣经的应许,带给锡安真正的盼望。关于这一点,在耶稣获得驴驹的这个叙事中,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。原来,当门徒去牵驴驹的时候,耶稣基督曾为他们描绘了他们将要遇见的事,并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应对。而门徒所经历到的,与主耶稣所叙事的一模一样。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,便会想起当日扫罗从撒母耳面前退去的时候,神藉着撒母耳也是这样指引扫罗的,而且事也是那样成就的。由此可见,整个旧约神学都在叙事神对万事万物的绝对掌权。然而,这位绝对的掌权者却不是骑着高头大马进入耶路撒冷,乃是骑着驴驹子。按照圣经的说法,这表示的是和平。关于这个说法,我们从圣经中不止一次的看到。比如,士师基甸、押顿等人,都是骑驴出入的(参士十4,十二14等);就是所罗门王登基的时候,也不过是采用了王的骡子而已(参王上一33)。这些行动都已经清楚地预示了,这位君王并非要兴起地上刀兵,建立地上政权的王者;乃是和和平平的弥赛亚。驴驹在古近东文化中象征和平(与战马形成鲜明对比),这暗示基督的国度不是靠武力建立,而是通过谦卑顺服成就救恩。加尔文指出,基督的事工始终具有「双重特性」——既是隐藏的,又是显明的。骑驴进城的举动完美地体现了这种神学张力——表面看来是卑微的乡村拉比进城过节,实质上却是永恒的君王进入自己的都城,特为拯救自己的选民。这段经文中的每个细节都在见证基督的弥赛亚身份:他是雅各之星的应验(参民二四17),是以西结预言中荣耀离开又归回的圣殿(结十18-19,十一23,四三1-5;参亚十四4),更是但以理异象中驾天云而来的人子(但七13-14)。 当耶稣骑上驴驹时,门徒们将衣服铺在牲畜背上,这个动作蕴含丰富的象征意义。在古以色列传统中,将衣服铺在君王面前是承认其主权的礼仪(参王下九13)。然而基督的「宝座」却是「借」来的驴驹,他的「红毯」是门徒褪下的粗布外衣。这种戏剧性的对比,揭示出上帝国度的本质——真正的权柄不在于外在的威仪,而在于舍己的爱。路德在《论基督徒的自由》中精辟指出,基督的国是用受苦和受死来建立的;这正是耶稣基督骑驴进城的核心信息。 在福音书中我们清楚看到,群众的反应呈现出信仰认知的错位:他们砍下棕树枝铺路(参约十二13),高喊「和散那」,期盼着一位政治弥赛亚或军事弥赛亚来推翻罗马侵略者的统治。但耶稣刻意选择在逾越节前六日进城(参约十二1),将群众的期待引向更深的救赎——他不是要推翻凯撒的地上君王,而是要战胜罪与死亡的权势的天国君主。加尔文强调,基督在此显明他是「属灵的君王」,他的得胜不在于占领城池,而在于征服人心。当人们把衣服铺在路上时,他们无意中参与了先知性的行动——正如以利沙接受以利亚的外衣(参王下二13-14),这些铺陈的衣裳预示着旧约祭司制度的更替,真正的赎罪羔羊即将献上自己为祭。 「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!」这呼喊声回荡在耶路撒冷的大街小巷,让耶路撒冷全城雷动。我们晓得,这诗句原是住棚节时吟诵的诗篇(参诗一一八25-26),此刻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。根据圣约神学的原则,我们确定这些群众的欢呼,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中履行了祭司的职分,将基督宣告为真正的逾越节羔羊。但可悲的是,五天后的同一群人,却将会喊出「钉他十字架」的暴力恶言,这充分地暴露出人类宗教情感的肤浅与善变。爱德华兹在《宗教情感》一书中警告,外在的热忱若没有重生的生命,终将如糠秕被风吹散。所以,今日用社会心理学烘托起来的各种各样的所谓「氛围」,若没有真道的建设,也终将没有未来。 在今日选段的记录中,耶稣面对欢呼时的沉默尤其值得注意。当全城惊动询问「这是谁」时,基督没有像罗马的凯旋将军那样接受喝彩,而是让见证他事工的人群回答:「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。」这种刻意的隐藏,彰显了道成肉身的奥秘:永恒的神子甘愿受限于时空,以人的样式完成救赎。巴文克指出,基督的谦卑不是策略性的暂时伪装,而是三一上帝自我倾倒的本质彰显。他拒绝使用神性的特权(参腓二6),选择用最脆弱的人性方式成就救恩——这正是十字架道路的预演。 从耶路撒冷到各各他,不过短短五天而已。这短暂的荣耀时刻,正在提醒着我们:在基督的救赎之外没有任何的荣耀可言,也没有任何的盼望可寻。因此,唯独在这预苦期向神谦卑,操练与基督同行,才是最要紧的。 只是,你跟从耶稣基督是从众心理,还是真真实实降服于圣灵的引导呢?你将如何坚固自己在任何情景中都忠于基督呢?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