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婚姻中的「救赎」思考时间:2025-04-02
文章内容
在温州,婚姻往往不再是一个人的事情,而是一个「群体事件」。你若是未婚,长辈、亲戚、信徒都会成为热心「媒婆」;你若结婚了,不管幸福与否,家族与面子才是最先被考虑的。因此,信主的年轻人常常在两个声音之间挣扎: •信仰告诉你要等候敬虔的配偶。 •现实告诉你「对你好、家庭条件不错就好了,信不信以后再说」。 特别是在温州一些传统教会里,单身姊妹多、弟兄少已是公开的事实。加上外来婚配文化的冲击,有人干脆「嫁个不信主的、靠主带回来」,也有人始终坚守信仰底线、宁愿孤单。那我们到底该怎么想、怎么决定呢?今天,让我们透过一段的婚姻故事,来重新认识----婚姻不仅是爱情的归宿,更是救赎计划的一部分(本文整理自2024年新春聚会讲道)。 一、信心中的寻求:路得不凭血气,愿按律法归属 路得记第三章记载了这样一幕:摩押女子路得在夜间来到波阿斯打谷的场所,请求他说:「我是你的婢女路得,请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,因为你是我一个至近的亲属。」(三9)我们不能把路得的行动,简单的理解为一次寻找真爱的举动,因为这显然是一种基于律法信心的表达。因为按照以色列的律法规定(利廿五23-34;申廿五5-10),至近的亲属有义务赎回本族的土地,甚至娶寡妇以延续死者的名。因此,路得是依照神所设立的制度,寻求遮盖与归属。这显示出,在神的律法中,婚姻被设立原本的目的不仅是情感或家庭的需要,更是一种带有救赎性质的联合----透过至亲的担当,使无依者得以归属,使亡者的名不被剪除,使孤苦者的命运被神记念。 更值得留意的是,经文中「衣襟」一词在希伯来语中具有多重语义,既可以指向衣服的边缘或覆盖之物,也可以象征翅膀,在旧约的语境中,这个词也往往承载着属灵的象征含义。例如,在出十九4和诗九十一4中,神的「翅膀」就象征者祂对以色列的保护与慈爱。而在结十六8中,神主动用衣襟遮盖耶路撒冷女子,预表祂与她立下婚约、使她归属。在这里路得请求波阿斯用衣襟遮盖自己,这与波阿斯早前对她的称赞更形成了结构上的呼应:「愿你满得耶和华以色列神的赏赐,你来投靠祂的翅膀之下」(二12)。也就是说,路得所寻求的,不是一个人的遮盖,而是在信心中回应神的保护与恩典。她在现实中面对孤立、寡居与民族身份的张力,但她在属灵上选择继续住在神的恩典之下——藉着波阿斯,延续她对耶和华信实遮盖的信靠。所以,「请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」这句话不仅仅是古代以色列婚姻习俗中的求婚表达,它所承载的神学意义远比文化意义更为深远。这是一种顺服律法、回应盟约的行为,同时也是一种信仰认定的行动。 在笔者所服事的温州地区,不少弟兄姊妹明明信主多年,却迟迟找不到属灵成熟的对象。家里开始催促:「亲戚介绍的那个,人蛮踏实的,做生意的,房子车子都有,你别太属灵了嘛」;有时甚至连教会内部也会有人劝:「现在姊妹多弟兄少,先结婚吧,慢慢带他来聚会也行。」然而,路得的抉择提醒我们:信心的选择不是保守或封建的坚持,而是出于对神律法的信任与盼望的顺服。属灵的遮盖优先于文化的习惯,神的安排高于人的谋算。那些愿意等候在信仰遮盖中的人,正如路得一般,虽在人的眼中「亏损」,却在神眼中蒙福。 二、恩典中的接纳:波阿斯不是义务,而是甘愿舍己 当波阿斯听见路得的请求,他的回应是:「女儿啊,愿你蒙耶和华赐福。你末后的恩比先前更大;因为少年人无论贫富,你都没有跟从」(三10)在这段回应中既有温柔的尊重,也有属灵的赞赏。波阿斯没有把路得的请求视为一种难以推卸的法律责任,而是从敬虔的心中生发出出于恩典的接纳。从表面来看,波阿斯作为路得现在家族的亲属,确实拥有律法上的资格与义务来行使赎回的义务。然而,从他与路得的整个互动过程来看,他的行动远远超越了律法的最低要求,他并不是被迫「完成一项责任」,而是甘愿地、带着敬畏与怜悯之心来承担这份责任。因此,波阿斯不仅是律法上的「至亲者」,更是神恩典之下的预表----他所做的,正是在旧约历史中影射那更深一层的属灵救赎,基督如何为教会舍己、甘愿成全救恩。 在新约中,希伯来书二章14节清楚地指出,基督因着成为肉身,得以与我们认同,从而「可以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,就是魔鬼」。祂是我们的属灵至亲,不仅有资格,也有能力来拯救我们;而更宝贵的是,祂完全出于对神的顺服。祂不是出于被迫的义务,而是「乐意为我们舍命」(约十11),「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」(赛五十三7),在恩典中完成了真正的代赎与接纳。 但是在温州传统婚配观念中,配偶的选择常常受到「现实性衡量」:房子合不合适?家族背景能不能匹配?是否有助于生意的拓展?在这种文化氛围下,「属灵成熟」常常被边缘化,敬虔的委身就容易让位于可见的优势。然而,圣经给我们的引导却是截然不同的,真正的婚姻不是基于「计算」,而是基于「舍己」。今日的我们若要建立敬虔的婚姻,就不仅要问:「对方有没有合适的条件?」更要问:「他(她)是否愿意在婚姻中成为神的器皿?是否愿意一起承担、一起委身、一起事奉?」若我们在婚姻之前能持守这样的认定,那么这段关系就不只是一纸契约,而是一个承载救赎表达的属灵盟约。
三、盟约中的预表:婚姻是福音的影儿 路得记故事的最后,波阿斯终于娶了路得为妻,但故事没有停留在「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」,而是继续谈论路得成了救恩家谱中的一环,她生下儿子俄备得,成为耶西之父,大卫的祖父。而大卫的子孙,正是那位应许中的弥赛亚----耶稣基督(太一5-6)。原来,从摩押到伯利恒,从外邦女子到神子民,从寡妇到大卫王的曾祖母,这一切都是神救恩历史中精心编排的步骤。路得的故事显然不是一个边缘人物的翻身记,而是一段属灵归属、家谱延续与救恩应许的多层预表。这也让我们看见,婚姻在圣经中不仅是人际关系的安排,更是承载神救赎计划的器皿。这一预表在新约中被清楚地揭示。保罗在以弗所书第五章中教导我们,婚姻预表着基督与教会的关系「基督是新郎,教会是新妇;祂爱教会,为教会舍己,使她圣洁、荣耀、毫无玷污(弗五22-33)。在这幅图画中,我们发现婚姻不只是地上的制度,更是天上的影儿。 然而,这样的属灵图画,在现实中往往被扭曲。在温州的教会与家庭中,仍常见两种偏离的婚姻倾向: • 属世文化支配型:讲究「门当户对」、「家族荣耀」、「事业匹配」,属灵生命顶多是锦上添花,真正主导婚姻决策的,往往是经济能力与家族利益。婚姻成了一种投资,也是一种社交资源的整合工具。 • 属灵理想化型:强调对方是否「属灵」、「爱主」、「服事多」,却忽略了沟通、责任、家庭次序与现实承受力的重要性。理想化的期待一旦落地,就容易陷入属灵幻灭,甚至彼此指责。 这两种极端都忽略了一个核心真理:婚姻是一个属灵的功课场,不是围城,也不是工具,而是呼召。路得的故事提醒我们,路得的婚姻不仅使她自己脱离寡居与贫困,更成为了神救恩计划中不可或缺的环节。正如基督与教会之间的盟约关系不以「合适」为前提,而是以「爱与委身」为基础,属灵的婚姻也是如此。它是福音的见证,是恩典的真实呈现,是一个在现实张力中共同承受神国恩典的盟约旅程。 结论:基督,才是我们真正的救赎者 弟兄姊妹,无论你是未婚、已婚,还是经历了婚姻的破碎,路得记都在提供一个真实的盼望:你有一位真正的「波阿斯」。祂主动来寻找你,甘愿遮盖你,不以你的卑微为耻,反而愿意将你纳入祂的家,祂不但赎你脱离罪恶,更与你立下永远的盟约。 另外,请记的,婚姻不是我们追求的终点,基督才是。 默想与回应 •我是否愿意像路得一样,在信心中寻求合神心意的遮盖,而不是急于追求「看起来合适」的关系? •我的婚姻是否彰显基督对教会的爱,是恩典、舍己与圣洁的关系? •我是否将婚姻当作参与神救恩计划的呼召,还是仅仅作为个人幸福的手段? |